导航

香港政咨询:从民众关切的角度探讨未来走向
点击数:216次  更新时间:2024-04-24 10:34

佛法无边

 

忧民之忧 人民的喜悅 - 政改諮詢的思考 by香港

香港 香港回歸 17 年,社會普遍期待按照《基本法》實行普選。特區政府希望就 2017 年行政長官和 2016 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有關議題展開諮詢工 作,收集社會各界的意見。为此,政制及内地事务局草拟了《政制改革咨询文件》,并展开为期五个月的公众咨询。

行政长官梁振英在 "七一 "回归庆典上致辞。行政长官梁振英在庆祝回归 "七一 "的致辞中表示,2017年落实普选行政长官是本届政府的首要任务,政府会在适当时候进行咨询。他呼吁持不同意見的人士以包容、務實、平和的態度,求同存異,尋求最大共識。

在独家专访中,范徐丽泰首先提到了早前香港市广东路一团体发起的针对自由行游客的 "反蝗虫 "行动,认为这有损香港市文明理性的形象。

范太表示,提出的方案和建议必须以《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有关决定为依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方达成共识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她认为,如果各方都能停一停、想一想,是自己的选票重要呢?還是市民的普選重要呢?拿出一點智慧,拿出一點勇氣。

她說,在上次的政改諮詢中,深深感受到香港 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對 2017 年普選行政長官的強烈訴求。这个目标如果不能实现,会令很多市民失望。普選行政長官,有利於特區未來的管治,有利於社會的整體發展。如果不能集中讨论更多有法律依据的具体问题,这个目标就可能成为 "镜中花、水中月",民主进程就无法向前推进。她呼吁各界和各党派在未来两个月内提交意见。

因此,面对这次 "政改协商 "议题,作为香港社会的一员,我们有必要做一些更深层次的反思。民主普選的根本目的和意義是甚麼?只不過是為了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

中国宋代大臣范仲淹可以说是最好的例子。他以造福百姓为己任,认为做父母官的应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即在还没有感到祸患来临的时候,就已经为百姓担忧了;只有让百姓幸福了,自己才会幸福。自古及今,确实有很多英雄豪杰在这种思想的感召下,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这些人为什么能够做到呢?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只有从内心深处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才能先忧后乐,先为国家和人民着想,再为自己着想,甚至不为自己着想。没有这种爱国爱民之心,是不可能的。

正如佛教《华严经》所说:"我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正所谓 "一切为众生,一切利众生"。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必须以港人的利益为首要考虑,也就是说,一切政策的实施都必须以 "港人利益"(即众生利益)为基础或前提。但如何才能真正利益众生呢?那就是要 "无私"。然而,一般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又怎能真正做到 "无私 "呢?

其实,自私有几个层次和阶段:

第一个层次是自私自利,但不妨碍他人。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

第二个层次是自私自利,但同时能够造福他人。这就是 "自利利他",是菩萨道的第一步,但仍然是凡人的境界。

第三个层次是坚持 "舍己为人 "的精神,即使对自己没有好处,但对众生有好处。这就是古往今来许多伟大的宗教人物和哲学家所倡导的 "大公无私"、"舍小家为大家 "的精神。

因此,佛教教导我们要不断完善自我。在佛教看来,自私自利的结果是 "我执",即对人、事、物持有自己的看法甚至偏见和执着,从而产生种种烦恼。社会上的许多大人物,即使达到了上述第三层境界,但仍然有一个 "大我",仍然有一个 "我",有 "我 "就有 "你",就有 "他人",就有种种分别,种种比较,种种纷争,种种烦恼;因此,在第三层境界之后,还要再上一层,达到第四层境界,即 "无我 "的境界。

在佛教中,"无私 "是指将自己的私利与众生分享,将自己的利益转化为大众的利益,即凡事以大众为先,无条件地为大众奉献。换句话说,我首先想到公众,无条件地为公众奉献。在大众得到我的帮助和利益之后,我既不邀功,也不求回报,我从不记挂和计算我帮助了多少人,拯救了多少众生,做了多少善事,这就是菩萨道的精神。

"菩萨道精神 "的内涵,一是 "求佛道",二是 "度众生"。"求佛道 "就是增长自己的智慧和慈悲心,"度众生 "就是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离苦得乐。上述四个层次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做起来却相当困难。不过,虽然不容易做到,但也不是做不到。至少,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并切实践行。

关于 "无我 "的含义,我记得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非常痛恨战争,一直在思考世界能否永久和平的问题,他非常推崇中国佛教,就给人间佛教的创始人太虚大师写了一封信,希望从佛法中得到答案。太虚大师只写了两个字--"无我",就给罗斯福回了信。这是多么伟大的智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 "无我",那么国家之间就不会有纷争,民族之间就不会有纷争,宗教之间就不会有纷争,社会之间就不会有纷争,政党之间就不会有纷争,甚至人与人之间也不会有意见分歧,世界将永远和平。

这种 "无私 "的思想在今天依然适用于世界各地,甚至适用于香港。只要我们本着 "无私 "的精神,就不会坚持己见,为争论而争论;没有争论,就没有分歧,社会就会和谐。如果说 "无私 "的境界太高,难以实现,那么至少我们应该能够做到 "平等协商"、"和谐相处"。尤其是我们佛教僧人,所谓 "出家 "就是 "和合出家",僧团讲究 "六和",即 见解和同,统一认识;戒行和同,统一制度;利养和同,利益共享;身住和同,中港和同;说法和同,不争不辩;说法和同,不说不辩。身和,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香港人;言和,因为我们以礼相待,互不恶言相向;心和,因为我们志同道合,相见恨晚,其乐融融。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这片热土有着深厚的感情,又怎么忍心看到众说纷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局面呢?2014年3月1日写于香港

香港政咨询:从民众关切的角度探讨未来走向

标签: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Copyright 2019-2030 发心念慈网 京ICP备2022033641号-1 发心念慈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