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佛教慈善济世的救度功能:从“布施度”的角度探讨
点击数:703次  更新时间:2024-05-08 10:48

佛法无边

 

从布施的程度看佛教慈善的救世功能

觉醒法师

据说,西方人学佛后感叹:"基督教是穷人的救星,佛教是富人的救星"。我不知道这句话从何而来。然而,当我为本次文化周准备这篇论文时,我有了一点顿悟。

"大慈大悲救众生,大喜大舍度众生"。这是佛教徒每天必念的经文,也是每个佛教徒矢志不渝的信念和愿望。每当社会上发生重大灾难,如地震、洪水、海啸,或支援贫困地区、救助失学儿童、关爱残疾人、捐助希望工程等,全国佛教界总是义不容辞地第一时间组织捐款捐物。这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在探讨佛教的慈善事业和社会对世间的救助功能时,也往往着眼于受益者的受益、帮扶、救助,看到弱势群体、社会的疾苦,受益、得益。而佛教的布施智慧则强调施者的利、助、救。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布施比受施更有福报、利益更大的事实。

佛教慈善济世的救度功能:从“布施度”的角度探讨

布施度是六度中的第一度。要行菩萨行、成菩萨道,必须六度并行、六度齐修。没有六度,就无法成就六度。

布施是什么意思?布施就是捐出自己的财力物力,甚至自己的时间和智慧,甚至自己的各种资源来帮助和救助他人。真正的布施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是心中没有贪欲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圆满智慧、圆满功德的境界,就像佛陀和菩萨一样。

布施的第一个果实是破除贪婪。人因利己主义而贪婪,因贪婪而吝啬。吝啬是顽固的利己主义的表现之一,布施的目的是破除利己主义,舍弃吝啬,因此这种布施被称为布施道,或布施波罗蜜多。布施也是修行佛法的助缘,是积累福德的手段,是最终解脱的善因。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说:"于此众中,不见一法修习,多所修习,得人天福报,得泥洹证,是名广行布施。" 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佛陀告诉舍利子:"汝见菩萨摩诃萨行托塔那(布施)波罗蜜,当依世间宝施,得一切圆满功德。" 可见,布施能带来幸福的果实,成就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

厚德载福。厚德在哪里?在于无我。佛教认为,实相无相,无相即空,实相即无我。无我就是摒弃自私自利,摒弃自我中心或者功利主义,摒弃那种执着,摒弃那种自我的心态,这就是空,这就是无相,因此,这就是智慧,这就是解脱。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部大乘经典《华严经》中得到印证。在《华严经?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说 "第三者广行供养" 这里的 "供养 "就是 "布施"。二者名异而实同。对上,对佛、法、僧,含有恭敬之意,故称供养。对下、对同行、对整个社会,则称为布施。供养有两种:财供和法供,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佛经一再告诉我们,供养的回报是:第一,巨大的财富;第二,消除紧凑的障碍;第三,荣誉和尊严;第四,困难时的救赎。

供奉和奉献指的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心灵境界。

有钱布施,有力布施,这是供养;随菩萨愿,观想布施,这是法供。"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财供和法供没有区别。财供、物供是事,法供是理、是智慧。为什么说 "法供养为最"?法供是无漏法、无为法,而财供、物供还是有漏法、有为法。

法供养的最高境界是,供者与施者都要三轮体空,三轮见空。没有施者,没有受者,也没有具体的金钱、财产或物品。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样的境界意味着没有傲慢、没有功利、没有自我中心。很多人布施时,在功德簿上留下的 "无名氏",就是这种 "无我 "的崇高境界,也就是所谓的无相布施。

这也叫无相布施,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才是真正的解脱,大解脱,达到了菩萨的境界。

两相比较,如果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福,为他人成就,自己的收获往往会更多,凝聚的力量会更大,能做的事业会更广。你能付出的越多,将来拥有的也就越多,不必刻意,自然而然。圣严法师将其比喻为井水。取的人越多,水就越多,但如果不舍得给别人用,井里的水就永远是那么多,不会更新。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不愿意把自己拥有的财物送人,不仅财物不会增加,反而会被人称为守财奴,时时刻刻为钱财的积累、留给谁、如何处理而烦恼,徒增许多痛苦。

让我再次引用香港大学副校长李卓凡教授讲过的一个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法、苏等战胜国几经磋商,决定在美国纽约成立一个协调处理世界事务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经过一番筹备,我们发现,这样一个全球至高无上、最具权威性的世界组织,很难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美国著名财团--洛克菲勒家族闻讯后,经过商议,决定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土地,无偿地将这块土地交给 "联合国 "这个刚刚挂牌成立的国际组织。与此同时,洛克菲勒家族,也把这里附近的大片土地全部买了下来。

洛克菲勒此举,出乎当时美国许多财团的意料。870万美元,对于战后经济困难的美国乃至世界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而洛克菲勒却是无偿赠与,即使条件再好也不行。这种 "无偿馈赠",换成佛家语言,不就是 "布施"、"施舍 "吗?自私的人,只想为自己谋利的人会接受这种 "无偿赠与 "吗?果然,消息传开后,美国的许多大金主甚至讥讽道: "他们断言:"这简直愚蠢到了极点: "这样一来,不出十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就会沦为一个穷光蛋团体"。

但出乎意料的是:联合国大厦刚刚落成,周边地价突然疯涨,一时间,升值幅度达到了捐赠原价的几十倍,甚至近百倍,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洛克菲勒家族。这样的结局,让所有嘲笑讥讽的人哑口无言。

这个道理不是很明显吗?利他,就是同尊同胜,同美同荣。佛曰:"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个道理在今天恐怕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由此可见,布施是真正的 "双赢",即布施者和受施者都能从中受益。郭賢勝博士說得很好,他說:"施者是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贏者,我 們不得不佩服佛教布施思想的精闢和智慧。

我无需再引用生活中的例子。布施,无相布施,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更是一种清净的心灵境界。西方人发现,"佛教是富人真正的救星 "也是事实。

标签: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Copyright 2019-2030 发心念慈网 京ICP备2022033641号-1 发心念慈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